「咄咄怪事」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咄咄怪事”的成语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行尸走肉这几个成语各是什么意思
1、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2、酒囊饭袋
jiǔ náng fàn dài
【解释】囊:口袋。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3、老态龙钟
lǎo tài lóng zhōng
【解释】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处】唐·李端《赠谢戴》:“交结渐时辈,龙钟似老翁。”
4、老气横秋
lǎo qì héng qiū
【解释】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出处】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5、行尸走肉
xíng shī zǒu ròu
【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摘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咄咄什么意思????
咄咄
释义:表示呵叱;表示吃惊
[组词]咄咄逼人 咄咄怪事 咄嗟
[用词] 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造句] 你说话不要咄咄逼人
摆同义词闭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反义词] 和颜悦色、温文尔雅
摆成语闭咄咄逼人
读音:ōō
结构 左右 部首 口
起笔 ∣ 笔画 8
同音字 多 形近字 出
电脑 五笔KBMH摘自gyjslw.com
成语“咄咄怪事”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成语】: 咄咄怪事
【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拼音】: ō ō guài shì
【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举例造句】: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拼音代码】: ddgs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歇后语】: 鱼跳出来吃猫
【灯谜】: 竹子开玫瑰花
【用法】: 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英文】: monstrous absurdity摘自gyjslw.com
咄咄什么什么成语
咄咄什么什么成语 :咄咄书空、咄咄怪事、咄咄逼人摘自gyjslw.com
请问成语 什么怪事?是成语
咄咄怪事冲百度词典
[读音][ō ō guài shì]?
摆解释闭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摆出处闭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摆例句闭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
摆近义闭莫名其妙
摆反义闭合情合理摘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表示自己很累的诗句
1、《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译文:
躺在竹席上,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敛收。
红艳艳的莲花互相倚靠,科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个独个儿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怒气,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
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连上楼都无心无力。
2、《武陵春》
北宋谢逸
莫道烦愁谁人懂,世间负累几处同?
昏昏此身何所似,恰似芭蕉骤雨中。
译文:
请不要说我的烦恼忧愁有人懂,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沉重的负担,劳累的身心又有几人同样遇到过?
我的身体昏昏沉沉的,像什么呢?就像那被暴雨蹂躏的芭蕉叶一样啊。
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4、《清平乐·春风依旧》
宋代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译文
春风和往年一样,十分关心隋堤上的杨柳;清明时节温暖时分,它把柳枝儿揉搓成鹅儿黄的颜色。
去年春天,我与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门外的隋堤上,一起流连。
今夜,我却只能在梦中和你化为云雨的魂魄相见。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几个夜晚,就会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5、《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译文: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
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
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摘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它与前两句连起来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 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 的作品,由题目可知: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曾患过 一场疾病,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 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 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过 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枕簟”句写气 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 已能感到秋意。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 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 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 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 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 “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 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 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 “ 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 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 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 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 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 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书咄咄”句用殷浩事。《晋 书·殷浩传》载殷浩热中富贵,罢官后终日手书空作 “ 咄咄怪事”四字(意为“哎哎,这真是怪事!”) 。 “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 空图轻淡名利,隐居中条山,他作的《休休亭记》云: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按司空图的解 释,“休”字有二义,一为闲退,一为安适。“休休” 即闲适之意。)“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 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 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这三句连起来 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 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前一 句作反问语,表示不以殷浩为然;后二句作自慰语, 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 士了,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 愤更感强烈。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 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 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 觉新来懒上楼” !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 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 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 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 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 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 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 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 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 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 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 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 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人籁悉归天籁”(艺概·词曲概),是一种更为精湛的 艺术。摘自gyjslw.com
成语“咄咄怪事”扩展:
成语读音:duō duō guài shì日文翻译:惊くべき奇怪事(きかいこと),奇怪千万なこ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摘自gyjslw.com
反义词: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造句: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 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简拼:DDGS
俄文翻译:стрáнный случай
错字纠正:咄,不能写作“多”。
繁体成语:咄咄恠事
读音纠正:咄,不能读作“肠丑ū”。
近义词: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成语谜语:竹子开玫瑰花
英文翻译:monstrous absurdity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注音:ㄉㄨㄛ ㄉㄨㄛ ㄍㄨㄞˋ ㄕˋ
其他翻译:<德>was für eine merkwürdige Angelegenheit
成语用法:咄咄怪事偏正式;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成语解释: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