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国”的成语「丧权辱国」
成语“丧权辱国”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丧権辱国成语读音:sàng quán rǔ guó
成语简拼:SQRG
成语注音:ㄙㄤˋ ㄑㄨㄢˊ ㄖㄨˇ ㄍㄨㄛ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卖国求荣、奴颜婢膝
反义词:光宗耀祖、光耀门庭
读音纠正:丧,不能读作“蝉ā苍ɡ”。
错字纠正:丧,不能写作“伤”。
成语辨析:丧权辱国和“卖国求荣”都有“出卖国家利益”的意思。但丧权辱国偏重于“丧”和“辱”;强调国家蒙受的损害之大;而“卖国求荣”偏重于“卖”和“求”;强调这种人的卖国行径;批判这种人的卑鄙作法。
成语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成语用法:丧权辱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清政府腐败无能,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行条约。
英文翻译:humiliate the country and forfeit its sovereignty
俄文翻译:национáльный позор
日文翻译:主権 (しゅけん)を失 (うしな)い国(くに)を辱(はずかし)める
其他翻译:<德>die Souverǎnitǎt einbüβen und Schmach und Schande über sein Land bringen
成语“丧权辱国”的扩展资料
1. 为什么称《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因为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开始沦丧,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自由居住。 2.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3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 3.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4.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5.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开始丧失。 6.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开始受到侵害。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刚刚历经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英法等联军的打击之后,国力相当虚弱,而此时外国资本主义已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更加加紧对中国的武力侵略,中国的边疆危机一日比一日严重,60年代清与外国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鸿章等人,针对这种变化审时度势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纲要。在一片黑暗的清朝统治者中,有这种认识的人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李鸿章大声疾呼中国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抱残守缺,强调“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功”。在他看来举办洋务就是“处奇局建奇业”的必由之路。
同治9年,发生了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曾国藩先受命处理,后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责难而离开,清廷不得不又命李鸿章继续处理。在李鸿章主持下,天津教案最终以清政府杀人偿命、赔款道歉等结案。他在任期间,《天津会议条》、《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等许多丧辱国的条约都或多或少和他有关系。
李鸿章秉承清慈禧等人的卖国保位意旨,在几十年的外交活动中,始终坚持一条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投降的外交路线。在他签订的各个条约中,除少数具有平等的以外,大部分是卖国条约。在签约的谈判中,他出卖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使外国侵略者的特越来越多,使国家的半殖民地性质不断地加深。李鸿章曾评价他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然而甲午战争却使他从力顶峰上跌落下来,他仅留存文华殿大学士头衔,奉旨入阁办事。李鸿章在北京没有房产,只借住在贤良寺,既不能与闻朝政,又时受政敌攻击。为此他很少外出访亲问友,也不喜欢接待来访客人,“因而门户亦甚冷落”。但李鸿章并不甘心,他还时时刻刻企图东山再起。
光绪22年,机会终于来了,慈禧任命他为全特使,参加俄皇加冕庆典,游历欧美,一路风光。李鸿章出访欧美,除了外交方面签中俄条约的失策外,在思想方面颇有收获。他对过去的“耳闻”,经过亲自考察而有了“目睹”的实际感受,对欧美“立国政教”有了深刻认识,并进而与中国国情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欧美“上下一心”,中国“政杂言塞”的结论。因而李鸿章在觐见光绪和慈禧时,就“历陈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法”。李鸿章原想借助出访欧美之机“再握大”,还督直隶,重温“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旧梦,而欧美列强也迫切希望清廷对李鸿章能够“优加信任,重畀大”,使之东山再起。但是终于还是事与愿违,李鸿章归国之后,于光绪22年10月24日只奉命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
光绪21年,康有为等人在京组织“公车上书”,掀起维新运动,当年8月,由翰林院侍讲学士文廷式等,组织了“强学会”。一时一批清廷官僚纷纷捐资加入,一些外国在华教士也解囊资助加入了该组织。李鸿章当然也想参加,并且捐款2000两,但是由于他在马关刚刚签完条约,人皆指其为卖国贼,名声太臭,因而被拒绝入会。当年10月,康有为在上海办强学会,李鸿章捐款1000两。对维新运动的兴起、发展、变法和失败,李鸿章一直关注并暗中给予支持和同情,甚至还尽力保护维新派大臣、人士。李鸿章所做的这一切是与他的自强变法思想分不开的。但由于其看重功名利禄,他的变法思想与维新派又有极大的距离。
光绪25年,年已76岁高龄的李鸿章,奉命到山东勘查山东黄河工程。他尽力查访,陈述了不少有效的主张,但最后由于清廷无法实施而告终。同年年底李鸿章得任两广总督之职再次出山,在两广总督任上,他接到慈禧“剿杀康党”的旨令。他最后由于奉旨而行,逮捕了一些保皇会成员,也对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起义进行过镇压,然而在可能的情况下,他还是尽力保康有为祖坟,常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书信联系,并与孙中山的革命党也频繁接触。这些行为,表明他既不愿割掉赖以荣升的清王朝的脐带,又对变革自强存有希望。
光绪26年,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爆发。英、法、俄、日、美、德、意、奥8个帝国主义国家集结起数万人的八国联军,挑起了侵华战争。在清政府内部,展开了对义和团“剿”与“抚”,对八国联军“和”与“战”的争论。最后慈禧一派占据上风,他们主张利用义和团去打洋人,以求其两败俱伤。6月21日,清政府向联军宣战。正当朝廷“和”、“战”、“剿”、“抚”两派争论不休之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各国驻上海领事会商,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李鸿章虽未直接参加“东南互保”,但他是支持这个章程的。李鸿章一贯主张镇压人民革命,并靠镇压人民起家,这次也不例外。在洋务和外交活动中他从崇洋发展到惧洋,因此十分害怕八国的联合进攻,他对“东南互保”是积极支持的。
同年7月,慈禧太后见形势非常不妙,急调李鸿章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向外国妥协做准备。此时李鸿章已听不进香港总督卜力、革命党人要他两广独立的主张,离开两广北上。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光绪和部分大臣仓皇出逃西安,途中下罪己诏,严令剿杀义和团,并授李鸿章“便宜行事”,让他和帝国主义商谈投降议和。庆亲王和李鸿章被任为议和全大臣,收拾残局。
慈禧太后在获知外国列强可以保证她最高力,不把她作为战争祸首的前提下,下诏让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要他全部答应《议和大纲》10条要求。光绪27年,各国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辱国的《辛丑条约》。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条约上签了字。条约的主要内容:惩办战犯;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付清,年息4厘,本息总计9.8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区,外国驻兵把守,中国人不得入内;拆毁大沽至北京所有防御设施,并允许外国军队在13处驻军;取缔一切反帝活动。这一条约使全中国和清王朝直接处于了列强的刺刀之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奉命署理新成立的外务部。由于战乱的恐吓和忙于议和活动,也由于卖国条约受到舆论的强烈指责,李鸿章终于一病不起,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的光绪27年11月7日死去,终年78岁,正在从西安返京途中的慈禧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恭亲王溥伟前去祭奠,并下诏对李鸿章追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赐太子太师,入贤良祠祭祀。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近代中国都和哪个国家签了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 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遭受帝国主义侵占后的清朝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四亿五千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中国在清朝的统治的时候,共签订了多少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分别是什么
1 南京条约 1842年 英国 2 天津条约 1858年 俄美英法 3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4 马关条约 1895年 日本 5 辛丑条约 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因该还有一些吧 至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你可以到百度查一下。 http://zhidao./question/7653553.html?si=2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中国在清朝的统治的时候,共签订了多少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分别是什么
1 南京条约 1842年 英国 2 天津条约 1858年 俄美英法 3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4 马关条约 1895年 日本 5 辛丑条约 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因该还有一些吧 至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你可以到百度查一下。 http://zhidao./question/7653553.html?si=2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近代中国和哪个国家签了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开始沦为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步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和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总共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主;以1861年总理衙门设置、辛酉政变和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借师助剿”为标志,清朝统治者公开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中国沿海各省,并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大大方便了西方列强进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冲击,正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 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掠夺。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强占租借地,“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只有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再次,四个内陆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最后,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加快。因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完全沦为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再次战败,被迫与英、俄、德、法等11国签订了丧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中国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其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并通过外务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京津地区“门户洞开”,从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其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它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其四、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进行敲诈勒索以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慈禧太后竟然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卖国嘴脸。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