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县()”的成语「破家县令」
成语“破家县令”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破家县令成语读音:pò jiā xiàn lìng
成语简拼:PJXL
成语注音:ㄆㄛˋ ㄐ一ㄚ ㄒ一ㄢˋ ㄌ一ㄥ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灭门刺史
成语出处:明 敖英《东谷赘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讼之。”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横暴的地方官。
成语用法:破家县令偏正式;作宾语;指横暴的地方官。
成语造句:钱钟联《黄公度先生年谱》笺注:“至于晚明,有破家县令之称,民反以官为忧,而乐于无官。”
成语“破家县令”的扩展资料
1. 仙剑4寿阳城县令家的迷宫怎么走?走不进的是阻挡的门摆过法闭:第1场景走宝箱旁边的传送,第2场景走和那口破缸斜对角的传送,此处为柳家大院,怪很多,火系可以秒节节高,我没换防具所以被物理攻击得相当疼,注意保住自己小命,从屏风前的柳府大门传送,下一场景继续走破缸的斜对角方向的传送,第5场景走宝箱旁边的传送,第6场景怪也不少,这次走不是宝箱旁边那个屋子的传送,随即被传送到桃花深处,清光这里的怪后换菱纱开宝箱然后进旁边的门,过桥即可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破怎么组词
破伤风、
破釜沉舟、
石破天惊、
破折号、
破晓、
破产、
破解、
破阵子、
题破山寺后禅院、
乘风破浪、
破军、
破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楚、
突破、
爆破、
不破不立、
破镜重圆、
破冰、
破罐子破摔、
破鞋、
势如破竹、
破月、
破冰船、
破天荒、
破坏、
破案、
破碎、
打破砂锅问到底、
颠扑不破、
看破红尘、
踏破铁鞋、
破浪、
支离破碎
破败、
破戒、
破瓜、
打破沙锅问到底、
秦王破阵乐、
读书破万卷、
破壁、
破烂不堪、
破相、
破铜烂铁、
公司破产、
破涕为笑、
破故纸、
不攻自破、
破格、
长风破浪、
破道、
破题、
破除、
破颜、
破灭、
破损、
牢不可破、
看破、
破日、
打破沙锅璺到底、
打破、
各个击破、
破屋、
破甲、
破裂、
破镜、
鱼死网破
破费、
破烂、
破壳、
破云、
勘破、
破阵、
打破常规、
破旧立新、
一语道破、
破土、
大破大立、
残破、
爆破手、
破身、
破荒、
破罐破摔、
爆破筒、
破瓜之年、
一语破的、
破例、
打破砂锅、
打破砂锅璺到底、
白破、
破门而入、
满破、
冲破、
戳破、
破空、
识破、
头破血流、
侦破、
破击、
破落户
家破人亡、
破译、
破旧、
破城、
岁破、
破片、
破竹、
击破、
破获、
捡破烂、
破落、
破竹之势、
巢毁卵破、
破墨、
破五、
破除迷信、
破门、
破琴绝弦、
破耗、
破口大骂、
破口、
揭破、
破阵乐、
破执、
破读、
破关、
破腹、
美男破老、
破溃、
破邪、
刺破、
老牛破车、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撕破脸、
破斧、
破绽百出、
穿破、
破记录、
国破家亡、
破山剑、
破斧缺斨、
道破、
颠簸不破、
破体、
破瓦、
快犊破车、
破山、
破竹建瓴、
扯破、
破气、
破钞、
瓦罐不离井上破、
瓦罐不离井口破、
反骄破满、
破敌、
攻破、
破山寺、
巢倾卵破、
摊破、
破折、
破句、
破家县令、
跑破鞋、
破甑不顾、
美女破舌、
读破
点破、
破妄、
破散、
破涕、
弄破、
破野头、
吹弹得破、
成叁破二、
破家、
说破、
破盘、
斧破斨缺、
破雾、
单破、
破胆、
疏不破注、
破字、
破敝、
破玩意儿、
破陋、
破釜、
破券、
易如破竹、
破狱、
破玉、
破心、
破声、
破缺、
家破人离、
破残、
破害、
破货、
破的
撞破、
破罐、
破釜沉舟、
破镜重合、
分情破爱、
提破、
破寒、
解破、
破门而出、
冲云破雾、
冲风破浪、
破颜微笑、
入破、
破伤、
破马、
破愁为笑、
曲破、
喝破、
破啼、
破命、
破帽、
破迷、
破茬、
破桐之叶、
亡国破家、
破弃、
破斗、
分鞋破镜、
破分、
破矩为圆、
破谜儿、
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把二秦关终楚苦心、
破瓦颓垣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对于家的成语,(温馨)10个
阿家阿翁 安国宁家 爱国如家 挨家挨户 安家落户 安家立业 安家乐业 罢黜百家 败国丧家 败国亡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保家卫国 百家争鸣 半路出家 白手成家 不识东家 白手起家 白手兴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 尺二冤家 成家立计 成家立业 称家有无 成名成家 成一家言 荡产倾家 大方之家 灯火万家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大家风范 大家闺秀 打家截道 打家劫舍 打家截舍 当家理纪 当家立计 当家立纪 当家立事 当家立业 东家效颦 东家西舍 当家作主 对头冤家 儿女亲家 伐冰之家 黼国黻家 法家拂士 富家大室 浮家泛宅 富家巨室 分家析产 发家致富 富室大家 丰屋蔀家 泛宅浮家 国仇家恨 国尔忘家 国而忘家 国耳忘家 改换家门 国家栋梁 孤家寡人 故家乔木 告老还家 告老在家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国破家亡 会家不忙 黑家白日 行家里手 毁家纾国 毁家纾难 欢喜冤家 胡越一家 家败人亡 家常便饭 家丑不可外谈 家丑不可外扬 家常茶饭 家传户诵 家传户颂 家藏户有 家长里短 家长礼短 家常里短 家传人诵 家成业就 家道从容 家道消乏 家道小康 家道中落 家翻宅乱 家烦宅乱 家反宅乱 家家户户 家见户说 家给民足 家骥人璧 家给人足 家鸡野鹜 家鸡野雉 九流百家 家累千金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九流十家 家贫亲老 家破人离 家破人亡 家贫如洗 家破身亡 家书抵万金 家散人亡 家徒壁立 家徒四壁 家无常礼 家无斗储 家无儋石 家无担石 家无二主 家亡国破 家弦户诵 家学渊源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家喻户晓 家谕户晓 家喻户习 家殷人足 家至户察 家至户到 家至户晓 家贼难防 家至人说 机杼一家 开国承家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坑家败业 拉家带口 男室女家 平地起家 破国亡家 破家败产 破家荡产 破家荡业 破家竭产 破家丧产 破家亡国 破家为国 破家县令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官能断家务事 倾家败产 倾家荡产 弃家荡产 倾家竭产 倾家破产 千家万户 齐家治国 千金之家 情同一家 人给家足 穰穰满家 如数家珍 人亡家破 人足家给 胜败乃兵家常事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三家村 诗家三昧 身家性命 丧家之狗 丧家之犬 诗礼传家 诗礼人家 诗礼之家 夙世冤家 书香人家 书香世家 通家之好 天下为家 天下一家 万贯家财 万贯家私 亡国破家 万家灯火 无家可奔 无家可归 吾家千里驹 万家生佛 无家无室 文献之家 小户人家 谢家宝树 小家碧玉 谢家活计 兴家立业 小家子气 小康之家 忧国忘家 冤家对头 严家饿隶 养家活口 养家糊口 一家眷 一家老小 冤家路狭 冤家路窄 有家难奔 一家无二 于家为国 一家一火 一家一计 宜家宜室 一家之辞 一家之计 一家之学 一家之言 怨家债主 一家之作 宜室宜家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自成一家 自出一家 钟鼎人家 钟鼎之家 遭家不造 在家出家 左家娇女 诸子百家 祖宗家法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县令父子如何开棺破案?
山东有个叫王可贤的文人,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他的儿子王效祖从小机智过人,18岁那年中了进士。被任命到杭州当知府。
有道是“天上天堂,人间苏杭”王效祖去当知府也把王可贤接了过去,一方面可以孝敬老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父常指导指导为官之道。于是儿子在外升堂理事、办案,父亲就在内处理公文、公务。一有空父子两人就商议城内吏治,风俗民情。王可贤说得切中要害、谈得有根有据,王效祖耳濡目染,渐渐也精通了为官之道。他上任一年,很有政绩,得到上司的赞赏,同僚的敬服。
一天,王效祖出城办事,正好遇上一家大地主出丧。仪仗非常有气派,白幡层层,乐队吹打,送丧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按照习俗,不论哪个官员都得避让,王效祖也只得退避路旁。运载棺材的车子旁跟着一个披麻戴孝的妇女。这时候,一阵风吹来,丧服衣角被风撩起,露出大红的内衣。王效祖不免诧异:白色丧服内怎么会是红色喜衣呢?一打听,这位妇人原是死者的妻子,顿生疑窦,死者难道死于非命?他就传令:将棺材暂停附近庙中,待验过尸后再入土为安。
毕竟是知府的决定,送葬的地主家的亲人虽有不满,但都不敢违抗。
王效祖回到衙门、将情况向父亲一说,王可贤以为虽然可疑,可毫无证据在手,一旦验尸验不出什么,这些乡绅可惹不起。
那怎么办呢?
在书房里,王效祖也觉得为难了,一口接一口的喝着茶。王可贤踱来踱去,低头沉思
最后他开了口:“这样吧,你不出衙门,推说有病,拖延验尸时日;我出外私访,查得真情,再行处置。”
王效祖点点头。
王可贤就扮成了算命的先生,秘密外出查访。
一访,县官的父亲不免惊慌,原来死者是位监生,监生虽然没有嫡系亲,可是这些亲戚中不乏秀才、廪生,都是有财有势的人。如果有什么差错,儿子的前程也就断送了。
第二天,王效祖没有上衙门办公,那些死者的亲戚吵上门来,要求验尸,听说县官有病,都以为是他不敢露面,扬言要上告。过了几天,还是不见王效祖的面,他们就联名上书,催促尽快验尸。王效祖不理不睬。这样,丧礼不能进行,棺材不能埋葬,引起了公众的非议,就连差役也认为王效祖做得太过分了。
再说王可贤,在外私访了多天,也没有查到一点那监生被害的线索,更没查访到有人揭发,心里暗暗着急。
一天夜晚,他走到野外,走得也够乏了,就钻进路边田里的一个小草棚里休息。不一会,来了个农夫,问他到此何事,为何住进草棚。王可贤急忙起身赔礼道歉,谎称自己流落异乡,靠占卦算命为生。今夜错过客店,才在此歇息。那农夫信以为真,倒也慷慨,答应留他过夜。
原来那农夫是地主的雇工,每夜来草棚看守庄稼。
这夜,明月高挂,月光如水,是一个赏月的好天。
看庄稼的人守夜不睡,王可贤就陪着闲聊。两人谈得投机,看庄稼的人拿出带来的酒菜,对饮了起来。一杯落肚,王可贤有心说:“看来这里老百姓的生活不差,地方官还不错吧!”
那农夫点点头说:“不错,新来的知府年纪虽轻,可是很体谅百姓,不过,可惜他在这儿呆不长了。”
王可贤故意追问“为什么”。农夫两杯酒下肚,就说:“还不是为了那死去的监生的事。知府怎么会查得出监生的死因呢?”
“这话中有话!”王可贤心中暗暗高兴。他忙再替那人斟上一杯。那人干了杯,吐露了内中的真情——
死去的监生,就是那人的东家。监生素来身体康健,突然死亡,那人好奇,就向一个小仆人打听,原来监生的妻子与表兄私通,表兄最近死了妻子,她害死了丈夫想嫁给表兄。监生被害死了,事情眼看就能成功,岂料知府阻挡了丧事,说要验尸。监生妻子心中着急,鼓动亲戚们与知府作对。这些亲戚贪图监生的财产,也就去县衙门闹起事来。
“那这位知府验尸验得如何?”王可贤问道。
“那知府不知怎么,至今也没有验呢。”那人说,“其实,打开棺材,一验死尸的头顶心,就可知道了。”
王可贤边斟酒,边假装不解地问道:“验头顶怎么能知道呢?”
那人呷了一口,神秘地对王可贤父亲一阵耳语。
“懊,原来如此!”王可贤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天刚蒙蒙亮,王效祖告辞了看庄稼的人,赶回衙门。
王效祖躲在里面,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大清早已经起身。现在看到父亲笑眯眯踏进门来,知道探听到了内情,就连忙相迎。王可贤将查访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儿子。王效祖不禁拍案叫好。
当天,王效祖升堂,传令仵作、差役,跟他一起去验尸。停放棺材的庙堂里,挤满了死者的亲戚。王效祖命令打开棺材,又吩咐仵作仔细验尸。
仵作见尸体的面目异常,死时似乎很痛苦,可是通身细看,没有发现什么伤痕。
“你查验一下尸体的头顶。”王效祖说道。
仵作分开头发,从尸体的头顶心拔出一根长长的带血的钢钉。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监生的亲戚悲愤起来,要求王效祖捉拿凶手。
王效祖一摆手,喊着“某某人在吗?”大家异口同声说来了。那人果然在人群当中,正是监生妻子的表兄,只见他面如死灰,浑身打颤。
王效祖传令安葬尸体,命差役拘捕监生妻子、小仆人和那个表兄。
回到衙门,开堂审问,大刑伺候,叁人一一招认。
原来监生妻子与表兄是同谋。一天晚上,监生在朋友家喝得酩酊大醉,妻子就命小仆人用皮绳子捆住监生,自己动手把钢针钉进丈夫的头顶心。
真相大白,王效祖就将详情写成案卷呈送上司。上司很欣赏他,准备向朝庭写奏章表彰他,提拔他。可是王效祖却叹道:“当官太辛苦了,也使我老父费尽了心血,真不是当儿子的应该做的。”竟辞了官,返回家乡,侍奉老父去了。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请问“破家县令,灭门令尹”和“三木之下求之不得”是什么意思
县令和令尹都是我国古代的最小级别的官员。 我国历史上,因为对官员缺乏监督体制,一旦成为父母官,就能 手握千万人生死大,让你消失就消失,让你家破人亡是小事儿, 一次杀个几十个人也是小菜一碟。此即“破家县令,灭门令尹”的来由。“三木之下求之不得”应该是“三木之下,何求不得”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 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意思是说,在重刑之下是什么样的话都能说的出来的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胶州名人有谁?
匡 铎 (生卒年月不详) 字淑教、松野,祖籍南直隶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匡德官胶州正千户,定居胶州。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遂任北直隶(今河北省)涞水县知县。据当地实情奏请减免徭役和税银,裁减为朝廷寄养的马匹数量,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后调升为监察御史,继而又调任兵科给事中。在反对宦官冯宝与宰相张居正联手驱逐大学土高拱一事中,引起朝廷不满,外放北直隶大名府知府(今北京大名县)。当时,府境内的漳、卫两河常发水灾。他调集民工在府城北三里处筑起20余里长堤,为百姓除患,世人称该堤为“匡公堤”。不久,再次遭贬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市)知州,又调任河南南阳府同知。晚年,升任刑部郎中,继任陕西宁夏道按察司佥事。78岁病逝。 高宏图(1583~1645) 字子狱、研文,号硁斋,明胶州人。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先后任陕西监察御史、左佥都御史、左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职。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兵进犯胶州,高宏图破家产招募义勇,与参将谈震采一起协助知州郭文祥日夜登城坚守,城池得保。崇祯得知,于次年召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任户部尚书。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自缢,福王朱由松在南京被拥立为新主,高宏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南京失守,南明灭亡,流寓会稽,于1645年绝食9日而终。 法若真(1608~1691) 字汉儒,号黄山,明胶州人。1646年(清顺治三年)考中进土,任翰林院编修。1648年,充任福建戊子科正考试官,回京后升任秘书院侍读,掌管六部章奏诰敕。1662年(清康熙元年),升任浙江按察使。上任后,他秉公执法,明辨曲直,审结了衢州府(今浙江省衢县) 10年积案。1691年(康熙三十年),由黄山返回故里,同年病故。 张谦宜(1646~1728) 字稚松,号山农、山民,清胶州人。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中举人。1706年中进土。此时,他年已60岁,无心仕途,仍以读书著述为乐。张谦宜一生的著作分诗文、评论、经史、地理、方志、谱牒诸类, 20余种。1728年(清雍正六年)病逝。 高凤翰(1683~1749)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南阜山人、丁巳残人等,清胶州南三里河村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被胶州知州黄之端举荐为孝廉方正,遣其试任安徽歙县县丞,继代理歙县县令。1737年5月25日,因右臂患痹病,改号尚左生,丁巳残人,不得已隐退扬州,寄居僧舍,改以左手赋诗作画为生。一生作诗3000余首,收录2366首。另外,他还把创作的散文按序、传、记等文体精选成47篇,辑为《南阜山人敩文存稿》三卷传于世。其书法、绘画淡雅拙朴,独具风采。尤其后期左手书画,更是独具天趣。高凤翰的篆刻亦为世人所重,一生治印数千方,其精品编入《南阜山人印萃》。他编的《汉印谱》中收藏汉印5000余方。编成《砚史》四册,分黑色本和彩色本,原本失佚。1741年(清乾隆六年)从扬州回归故里。1749年病逝。 王元浩(生卒年月不详) 字海如,清胶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武进土,殿试中第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头等侍卫职。雍正皇帝有一次偶与怡贤亲王提及火炮阵之事。亲王对该事不甚了解,回府后诏王元浩询问,王元浩做了满意的解答,并绘制了《火兽火车图》呈献亲王。亲王明奏,雍正皇帝大为赞叹:“真是全才,不愧为武科第一!”选调他任山西偏关营参将。到任后不满半年,即升任山西蒲州营副将。1736年(清乾隆元年),被调到湖南洞庭水师任副将。期间,潜心研制武器,并制造出水战火炮,绘制《火器图说》,教习部。他严格训练、约束部队,安抚体恤百姓,洞庭一带社会秩序安定。由于治理边陲有功,升任湖南总兵。48岁时病卒于官任。 匡 源(1815~1881) 字本如,号鹤泉,清胶州城郭家庄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中进士,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兼任经筵讲官。1857年(清咸丰七年)调任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清同治元年)任随称赞襄政务大臣,咸丰皇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即位,被慈禧罢官,迁居济南。其后,他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17年。其弟子中举及贡太学以上者400余人。 法伟堂(1843~1908) 字容叔,号小山、筱山,清胶州法家庄人。1889年中进土,授任知县,继改教职,选授武定府学教授,后因病辞职。当时,山东学使裕德一向器重法伟堂的学识及品行,极力向朝廷举荐,朝廷授他国子监学正衔武定府教授。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应聘济南师范教习所所长。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聘他参与《山东通志》总纂。1908年,病逝于济南。 郭绪栋(1860~1925) 字梁丞,胶州城辛街人。幼年聪颖,中秀才后,常沉醉于兵家书籍的研读中。光绪年间的一个秋天,赴济南乡试落第,结识山东巡抚张曜之子,被引见于张曜。张曜试其才,委以嵩武军中营文案职,后升为武卫右军文案。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被调任天津巡警总局文案,后任陆军第二十三师书记官。民国初年,提任济南商埠局局长兼市政公所总办。他在天津巡警局处理文案时,发现杂役兵吴佩孚满腹经纶,常招来帮理案牍,还保荐入保定军校深造。1921年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副使,聘郭绪栋为秘书长。1922年直奉两系军阀混战,随吴佩孚左右参战,多所建树。1925年,在洛阳病故。 纪子瑞(1895~1931) 又名纪济民、纪玉夫,里岔乡里岔村人。1924年经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青岛四方机车厂第一批入党的7名党员之一。青岛四方机车厂工人在中共青岛组织领导下,于1925年2月举行了为期9天的全厂大罢工,纪子瑞任工人纠察队长。罢工胜利后,胶济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纪子瑞被推选为执行委员。1926年春,中共山东省委派纪子瑞到枣庄矿区进行建党工作,开展工人运动。7月,他先后发展10名中共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干事会。12月,领导枣庄中兴煤矿工人建立 “地下”工会,参加者有50多人。1927年10月,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29年6月,在青岛四方机车厂被捕,解往济南,1931年4月5日凌晨被枪杀。1984年1月被收入《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刘凤扬(1906~1932) 胶州城袁家巷街人。1928年,与妹妹刘凤霄一同参加并成立了“互济会”,他的3间草房作为互济会秘密集会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进胶县师范讲习所学习,是讲习所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还以行医作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胶县城内外发展互济会员20余人。1931年9月被捕,1932年,因酷刑摧残,在狱中病逝。1984年1月被收入《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柯劭忞(1850~1933) 字凤荪、凤笙,号蓼园,胶州城东关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湖南省学正、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司和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出任贵州提学使、学部丞参、度署右参议、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出任议员。不久在典礼院任学士,赐紫禁城骑马伴宣统皇帝溥仪读书。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清史馆,为清史馆代馆长、总纂。1927年完成《清史稿》总纂工作。1933年8月31日于北京病逝。 姜效汶(1901~1933) 前店口乡大店村人,革命烈士。1929年,由本村姜谔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地下党组织委派参加国民党胶县民团,任第一中队三排排长,借民团军官的合法身份,掩护在国民党胶县党部任职的中共地下党员刘冰做工作。后来引起县长谢锡文的注意,被调到前店口村驻防。仍借民团军官的合法身分支持当地村民组织农民协会的工作,先后发展会员77人。1931年夏,秘密组织大沽河武装暴动时,不慎泄漏暴动计划,遭到韩复榘军队的围剿,离开家乡奔赴东北,参加了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日义勇军。1933年被日军围困,激战中壮烈牺牲。 苟希道(1860~1939) 字敬五,李哥庄镇毛家庄人。20岁时设塾教书,又10年努力,学成良医。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弃教行医。自开张之日便立下誓言:“病人上门,随到随诊;初诊识途,复诊自去。”不久,其医德、医风在四乡传开。他治疗肿毒症,起初施用针刺术和割疗术,见患者痛疼难忍,遂改用外敷“溃药”,使患疾自愈。他言行如一,对待家贫患者,常自负车马费出诊,更不在患者家吃饭。1939年病逝于故里。 王石民(1911~1942) 又名王世民,小麻湾镇葛家庄人,革命烈士。1928年考入胶县师范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冬,担任中共胶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长。1941年上半年,在大麻湾、毛家庄、石龙屯3处完全小学发展共产党员,组织动员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参军参战。同年10月,遭到汉奸相铭忱部逮捕。经地下党组织营救,继续以开药房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42年春夏间,中共南海地委调他到南海军分区工作,在办理工作交接手续时,遭日伪特务逮捕,不久转押青岛日本宪兵队被杀害。 匡 超(1862~1944) 字北海,胶州城文巷街人。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考取二等典史,任直隶(河北)省沙河县典史,继而代理正定府经历。1915年后任湖北省高等法院书记官等职。1921年,辞官返乡,被聘为《续修胶志》(《增修胶志》初名)副总纂兼总校,勤恳致力3年。1930年2月,胶县继续编纂《增修胶志》,再度受聘任总纂兼总校。他呕心沥血,完成志书16册。1944年病故。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历史上有哪些县令机智办案的故事
最着名的是郑板桥的故事,你可以搜搜看
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已令人把穷秀才传了出来,当即命他与财主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最后哭笑不得,退堂而归。
板桥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叁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郑板桥清代画家,审驴这个故事,传说是他在山东潍县做官时候的事。
有一年,秋收刚过,农副产物上市,有买有卖,生意兴隆,几十里外的农民都来赶集。郑板桥想到集上逛逛,办完公事,换上便服,就到东关来了,走到一家饭铺门口,见路边围着一群人,人群里边有哭声。郑板桥纳闷,分开众人一看,是个老头儿。这老者六十上下,花白头发,头顶上盘着小辫儿,身穿一件破夹袄,脚蹬双脸儿铲鞋,腰系扎包别着一支小烟袋儿,看样子是乡下来的。蹲在地下鼻涕一把泪一把,哭得很伤心。
郑板桥问:“老人家,你哭什么?”老头儿一撇嘴:“驴!”。“驴?”郑板桥一看,不错,饭铺门口树桩子上拴着一头驴。说:“驴这不在吗?”“在?……骡子没哩!……驴眼,瞎哩!腿一瘸一拐……俺儿拿嘛说媳妇啊!”
郑板桥一听:什么乱七八糟的!仔细一盘问,这老头儿是城南二十里铺人。家里一老一少爷儿俩,他儿子给财主当长工,叁十了还没娶媳妇儿。今年老头租了二亩地种黄烟,赶上风调雨顺,肥上得又足,烟叶儿长得像小蒲扇似的。秋后,老头儿把烟叶儿劈下来,上炉烤黄了,想到集上卖个好价钱,攒钱给儿子说媳妇儿。可是一个人赶集路远挑不动;儿子又不在家。怎么办?就从隔壁家借了头菊花青的骡子。今天清早鸡叫头遍,老头儿就起来了,自己不吃饭,先喂饱了牲口。然后空着肚子跑了二十多里,等把烟卖了,肚子咕噜噜一响,这才想起还没吃饭呢!
老头儿牵着骡子,一边走一边寻思:吃什么呢?水饺,太贵!肉火烧?噎得慌!吃肉火烧再喝碗豆腐脑儿倒不噎得慌了,可那要花多少钱哪!他舍不得。牵着骡子走啊走啊,来到一座小饭铺门口,抬头看门上挂着招牌:潍县朝天锅。老头儿高兴了,解馋解渴价钱便宜,哎,就吃它吧!
什么叫“朝天锅”?到过潍县的都知道,是这儿的名吃,就是饭铺屋里摆一口大锅,锅口朝天。有人说:废话!锅口不朝天,朝下扣着怎么使呀?人家这锅口朝天,不盖锅盖。吃饭的人围着锅坐一圈儿,都瞪眼瞅这口锅。瞅什么呢?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猪肉。吃饭的时候,那阵拿两个制钱,饭铺掌柜的先给你两卷热单饼卷肉;然后,往你脸前摆上一只碗,碗里有葱花、香菜、辣油、沏上锅里的肉汤,让你吃卷饼,喝肉汤。饼不够另买,汤随便喝,不要钱。老头儿惦记给儿子说媳妇,想省钱,就把骡子拴到门口树桩上,进门掏出两制钱,吃两卷单饼,逮住锅里的肉汤,左一碗,右一碗,一连气喝了十八碗!武松在景阳岗喝了十八碗酒,他喝了十八碗汤,等他吃饱了,出门一看,嗯?骡子变样了:来的时候浑身的毛锃明瓦亮,屁股蛋儿滚瓜溜圆;转眼变得灰不溜秋,个儿也小了,耳朵也长了,牙也掉了,还一只眼——是头瞎驴!解开缰绳遛遛吧,腿一瘸一拐……又瞎又瘸。要命啦!
老头儿明白:这是刚才吃饭的工夫,有人偷偷用瞎驴把骡子换走了!四下看看,集上黑压压一片人,上哪找去?!这怎么办?骡子是借的,还人家瞎驴人家不干哪!赔?卖烟的钱全搭上,也买不着一头骡子;再说,拿什么给儿子说媳妇哇!老头儿越想越没辙,蹲在那儿哇地哭起来了!
围着看热闹的都傻眼了,人山人海没处找哇。郑板桥围着驴转了一圈儿,前前后后仔细看了一遍,对老头儿说:“起来,不要哭了!”老头儿把脖子一歪:“不哭,俺那骡子回不来哩。哇……”“你哭就能哭回来吗?”“回不来呀,可不哭俺心里难受。哭哭痛快,一痛快……”“骡子就回来了?”“这……也回不来!”“说的是呀。这样吧,你把这头瞎驴给我,叁天之后,我还你那匹骡子。”
“啊?你……”老头儿一听不哭了,把眼瞪起来了,上下打量郑板桥:“噢,看你穿的长袍马褂,说话文文诌诌,闹了半天,俺那骡子你偷去了!”
郑板桥心想:我偷骡子干嘛!忙说:“我呀,干嘛偷骡子……”“那你偷嘛?”“我嘛也不偷!我是想替你把骡子找回来。”“小偷早跑了,这么多人,你哪找去?”“人跑了,他的驴还在,我问问这头驴。”
“问驴?……俺明白了,你不是偷骡子的,也是个驴贩子!”嘿,——又成驴贩子啦!
“哈哈哈……”郑板桥没生气,反倒乐了:“你怎么看我像个驴贩子呢?”老头儿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呀,你不是驴贩子,咋能听懂驴的话呢?”“这……”,郑板桥还真让他问住了!
这工夫,看热闹的人里边有个认识郑板桥的,赶紧把老头拉到一边:“老头儿,你真该死!”老头一愣:“咋,丢牲口就够倒霉的了,俺还该死!”“怎么不该,你知道他是谁?”“驴贩子呀!”“得了吧!他呀,是七品知县,咱们的父母官,郑板桥郑大人!”
老头儿一听乐了:“嘻嘻,哥儿们,别哄俺哩!真的县太爷咱没见,可俺听过戏。戏里的县官都是身穿红袍,头戴乌纱帽,木头底鞋半拃高。没出台衙役先往两边一站:呛啷采来、呛啷采来,哦……”“嗨!你说的那是唱戏。郑大人和别的官不一样,喜欢微服出巡,这叫私访!”
“私访”老头儿想:有这个说法。私访是县官出来办案哪,谁骂他他逮谁呀!“哥儿们,你这话是真的?”“真的!”“不假?”“一点也假不了!”“俺那娘哎……”噗通——朝郑板桥坐下了!
那位问了:他该跪下,怎么坐下了呢?吓的。腿一软,瘫在那儿啦!郑板桥伸手把老头儿扶起来:“老人家,不必害怕。叁天之后,来衙门牵你的骡子就是。”
第二天,县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是郑板桥亲笔写的。我念念:
“告示。曰:头生双角,蹄分两瓣者为牛;耳短直立,尾有长毛者为马;体小耳大,面目修长者为驴!而非驴非马者谓之骡。……”——全是实话!“人世间,各一其物,各一其名,岂有牛马驴骡混为一谈者哉?……”——怎么能搞混了呢?“今有龌龊辈……”——就是不好的人。“以驴换骡,冒名顶替。然丢骡得驴者事出无心;以驴换骡者实有意。一个哭天号地鸣冤;一个逃之夭夭而去。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为了整饬民风,严明法纪,本县定于某月某日午时叁刻,在衙前……”开刀问斩?不——“开庭审驴!”
这张告示轰动了全城、谁看了谁说新鲜:“二哥!”“咋?”“这驴怎么审?”“不知道!俺见过审人,没见过审驴的。八成驴会说话,问什么它说什么。”“啊,怪物!那谁敢审?非把人吓跑了不可!”“你说这是咋回事?”“听说郑大人字画是高手,办案子怕是外行。他寻思出张告示一吓唬,人家就投案了。岂不知……”
这工夫,丢骡子的老头儿也在看告示,听见这话不愿意了。他听过《包公案》里的“黑驴告状”,迷信;另外,见说话的人面黄肌瘦,披着黑夹袄,抱着膀,模样儿就让他腻歪。一听说郑大人办案外行,气得拿白眼珠瞪那个人。那人纳闷:“你瞪俺干嘛?”“干嘛?骡子是俺丢的!”“啊,是你!……你找骡子去,别瞅俺哪!”“你说不能审驴,俺就要问问你,没吃过猪肉,你没见过猪跑吗?说书唱戏的有一出《包公案》,黑驴拦轿告状,替主人伸冤,领着王朝、马汉把孬种逮住哩。那是说包青天包大人,咱这是郑青天郑大人。郑大人虽说比包大人小几岁,可他们是姨表弟兄啊!”——他替郑板桥吹上啦!
那人听着不对劲,说:“嗯,包大人是哪朝,郑大人是哪朝,两码事呀!”老头儿胡子一撅:“郑大人脾气怪,他还管哪一朝干嘛!包大人能审驴,他也能审?”“可人家那黑驴通人性,叫它干嘛它干嘛。”“这头瞎驴也通人性!”“别胡诌了!瞎驴通不通人性,我还不知道吗!”“你怎么知道?”“我……”
一句话把那人问住了,原来他就是换骡子的。这人姓张,叫张叁。家里很穷,养着头驴给人家赶脚,挣俩钱养活老婆孩子。前些天他替人往山里送东酉,因为驴老了,喂得又不好,一失蹄掉在山沟里,腿摔瘸了,眼也戳瞎了一只。他想上集把瞎驴卖了,可没人买;下汤锅卖肉,人家也嫌瘦。怎么办呢?家里老婆孩子得吃饭哪!他正没主意,哎,一眼看见老头儿牵的这头骡子,膘肥体壮,滚瓜溜圆,眼馋了。趁老头吃饭不留神,要偷着牵走;可一看老头儿那年纪,又不忍心。干脆,拿瞎驴换他的吧!他把骡子牵走,藏到他家后院,今天,听说县太爷要审驴,也赶来看告示。老头儿说瞎驴通人性,他哪信呢;可是老头儿一问,他又不敢多说,一转身溜了。
审驴的这天,看热闹的围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丢骡子的老头儿和张叁也来了。再看郑板桥,头戴七品朝冠,身穿官服,脚蹬朝靴。袍子前后心绣着图案花纹。按清朝的规定,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叁品绣孔雀,四品绣大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鹌鹑,八品绣麻雀。郑板桥是七品,要不他怎么不爱官服呢,前后心一边趴一只秃尾巴鹌鹑,别扭!今天大审,他不穿不行啊!穿戴好了,击鼓升堂,叁班衙役鱼贯而出,分列两旁。有的抱着刀,有的拿着棍,还有提着鞭子的。鞭子什么用?揍驴呀!
郑板桥落坐,一拍惊堂木:“带驴犯!”“带——驴——犯——”“哦——”
随着喊声,看监狱的典史把瞎驴牵出来了。这驴叁天没吃东西,一边走一边打晃:嘀嘟咯哒—噗,嘀嘟咯哒—噗……怎么这个动静?它一条腿瘸呀!上了大堂,衙役们吆喝:“跪下,跪下!”这驴眨了眨一只眼,不懂啊!那么多人冲它吆喝,它心里害怕,可不知怎么回事。典史见它不跪,怕老爷生气,上去一别驴腿,“咣当”——驴躺下了!瞎驴吓了一跳:怎么要宰呀?完啦完啦……它没见过这个场面,想跑又跑不了,吓得躺在那儿得儿得儿得儿直打哆嗦!
郑板桥往大堂下边看了看,黑压压一片人,鸦雀无声。一指瞎驴:“可恶的刁驴,本县自莅任以来,屡次整伤民风,杜绝奸盗,你竟敢伙同主人,冒名顶替,坑害他人。你可知罪?”瞎驴瞪着一只眼直喘粗气。心话:我什么也不懂!衙役说:“回禀大人,驴不说话!”——它本来就不会说话!
郑板桥一指瞎驴:“刁驴听着!本县主张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你虽不是人,也要做个好驴!只要老老实实供出你主人家住哪里,姓啥名谁,本县对你从宽处理。”“回禀大人,驴还是不说话!”郑板桥火了:“嘟,大胆的刁驴,本县审问再叁,你装聋作哑,拒不回答。来人哪!”“喳!”“鞭刑侍候!”
过去的刑法分笞、杖、徒、流、死,叫五刑。笞是用荆条子抽,杖是用棍打,徒是劳改,流是充军,死是或斩或绞。这五刑从隋唐沿用到清。清朝的刑法又补充规定审讯囚犯用杖刑每天不超过叁十,多了怕把犯人打死。对轻的可以掌嘴巴,重犯可以使夹棍,没有鞭刑这一条。郑板桥怎么使鞭刑呢?这是驴呀,又瘦又瞎,饿了叁天了,五刑都不能用。重的能把它打死;轻的,掌嘴巴它咬你一口怎么办?所以拿鞭子抽。
衙役举起鞭子,朝驴屁股刚抽了两下,瞎驴就受不了啦。一伸脖子(驴叫):“(招)啊……啊,啊……”“好,既然要招,免打!”
嘿,看热闹的人心里乐呀,是今古奇观!想笑可又不敢笑。这工夫,衙役把耳朵伸到驴嘴边上,就见瞎驴朝他叭哒叭哒嘴,看的人以为驴跟衙役说话呢,其实它饿,想吃!衙役点点头,朝郑板桥:“回禀大人,谁偷的骡子,它说领着去找。”“好,把它放了!”
典史和衙役把驴放开,瞎驴四条腿一撑,站起来了。一只眼看了看,里边这些人提着鞭,掂着棍,横眉之目怪吓人的,我往外跑吧!看热闹的见瞎驴要向外跑,纷纷后退,唰地闪开一条道。为什么躲得那么快?都怕这头驴,因为它到谁跟前谁就成了偷骡子的了。张叁更不敢往前凑了,他怕驴看见他,赶紧藏到别人后边幸亏没让驴看见。这头驴见人都闪开了,跑吧!嘀嘟咯哒—噗,……就窜出去了,瞎驴在前边跑,衙役在后边跟着,穿街走巷,跑着跑着,瞎驴拐进一条小胡同,胡同里边有户人家,土打的院墙,门是荆条子编的。瞎驴跑到门口,用嘴一拱,门就开了。衙役跟着驴追到后院一看,哎,槽头拴着匹菊花青大骡子。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郑板桥没当官的时候,就想“得志加之于民”。他做了知县,最喜欢接近下层,采风问俗。他知道潍县东关有不少赶脚的,也能分辨出拉车的驴和赶脚的驴有什么不同。当时他围着驴看了一圈儿,见这驴又老又瘦,可是前胯的皮毛没有磨损,说明是赶脚的。腿一瘸一拐,象摔伤不久,估计驴主人离这儿不远。常言说:“老马识途”。他想:老驴也能识途。尤其是赶脚的驴,闭眼骑着都能把你驮回家。要是把驴放回去,它就能找到主人的门。不过,抓住换骡子的人怎么处置?这个人既然想偷,把骡子牵走算了,何必丢下一头驴呢?以孬换好,固然想占便宜,可也说明他心眼不算很坏;要不就有别的原因。妥善的办法是,既把骡子给老头儿找回来,又能教育小偷和老百姓,所以来了个“开庭审驴”。这头瞎驴饿了叁天,又惊又吓,觉得不是滋味。一放出来,心想:快往家跑吧!就回来了。
张叁的儿子正在槽头喂骡子,见瞎驴跑回来,后边还跟着衙役,吓坏了,衙役问那孩子:“你家姓什么?”这孩子哆哩哆嗦:“……驴!”“啊,姓驴?”“不,骡子……”“也没姓骡子的呀!”“马……”“你到底姓什么?”“不知道!”——吓糊涂了!衙役说:“别怕,慢慢说。你姓什么,你爹是干什么的?骡子是哪来的?这会儿你爹哪去了?说实话不打你。”“嗯……俺姓张,俺爹给人赶脚……驴摔伤腿,上集……没人要,换了这匹骡子。今天,俺爹叫俺在家喂骡子,他看审驴的去了!”全说出来了!
衙役问完话,把骡子和驴都牵回来,回禀了县太爷。郑板桥重新升堂,一拍惊堂木说:“经过审讯,瞎驴全部招供,并交出其主人窝藏的骡子。可是,大胆的张叁,身为主犯,仍然拒不认罪。本县念你初犯,当堂自首,既往不咎;如若不然,让瞎驴出面对质,给你罪上加罪!”张叁一听吓坏了,从人群里挤出来,往大堂一跪:“青天大老爷,俺说,骡子就是小人换的……”
丢骡子的老头儿一看,火儿大了:“原来是你呀!俺早看你不像个好东西,你还犟嘴。你不说瞎驴不通人性吗?怎么招了?你寻思在你手里不会说话就不招了,你是凡夫俗子,县大老爷是星宿下凡,什么牲口都能问出话来。县大老爷,您千万别饶了张叁,您再叫这头瞎驴说说,张叁还偷过什么?抢过什么?做了哪些伤天害理的事?俺那骡子到了他家受了些啥委屈?……”
张叁赶紧磕头:“没,没有。俺一没偷过,二没抢过,就用瞎驴换了这头骡子。俺牵到家里,也没打它,也没骂它。没有草喂,还喂了俺两个草枕头。县大老爷,您要不信,叫骡子也说说,俺的话对不对!”
看热闹的人想听牲口说话,就喊:“对,叫骡子说说,他的话对不对!”骡子说什么?什么也不能说!还是那个衙役机灵,朝骡子和驴身上啪啪两鞭子,瞎驴和骡子害怕了,一伸脖子:“(对)啊……啊,啊……”牲口一叫,郑板桥提笔写了四句:
既然全都说对,本县从宽处理。
驴骡各归其主,今后安份守己!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