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厚”的成语「温柔敦厚」
成语“温柔敦厚”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ēn róu dūn hòu成语简拼:WRDH
成语注音:ㄨㄣ ㄖㄡˊ ㄉㄨㄣ ㄏㄡ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温文尔雅、温情脉脉
反义词:尖酸刻薄、出言不逊
读音纠正:敦,不能读作“肠丑ū苍”。
错字纠正:敦,不能写作“淳”。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成语解释: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
成语用法:温柔敦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温柔敦厚”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英文翻译:gentle and kind
成语“温柔敦厚”的扩展资料
1. 温柔如水的是不是成语“温柔如水”不是来成语,含自“温柔”的成语只有2个:
1、温柔敦厚
wēn róu dūn hòu
【解释】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处】《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2、温柔体贴
wēn róu tǐ tiē
【解释】温顺关怀体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人才将心事说出,蒋玉菡也深为叹息敬服,不敢勉强,并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人真无死所了。”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形容人很温柔的成语
温情脉脉:形容怀着温柔的情感,很想表露的样子.温柔敦厚:指温和而有宽容.柔情蜜意:温柔的情感,亲密的情意.多指男女之间的缠绵情愫.温良恭俭让:形容人所具有的美德、温和、善良、恭谨、俭约、谦让.温文尔雅:指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轻言细语:形容说话声音轻柔,语气温和.柔能克刚:多指用温和手段服人的处世之道.柔心弱骨:形容性情柔和.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比喻温柔的词语
对于温柔的词语 ·秀曼 ·柔情 ·软款 ·柔闲 ·柔澹 ·软香巢 ·软温温 ·肉里刺 ·柔情侠骨 ·柔嫕 ·柔悫 ·柔厚 ·柔顺 ·柔服 ·柔娥 ·柔淑 ·柔情密意 ·柔恶 ·柔善 ·柔温 ·柔丽 ·柔静 ·猗狔 ·旖旎乡 ·温柔乡 ·温柔境 ·温情密意 ·宛媚 ·温柔 ·温情 ·稳重 ·温柔敦厚 ·甜软 ·甜言软语 ·诗教 ·绮腻 ·敦厚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4. 形容描写温柔的成语
甜言软语 甜蜜温柔的话。 温柔敦厚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柔情密意 谓温柔亲密的情意。 柔情蜜意 温柔甜蜜的情意。 柔情侠骨 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 温情密意 谓情意温柔亲密。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5. 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中庸、克制中和的性格特征和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维、逻辑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一个伟大的书籍:国际公寓市中心火灾,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犹太人赶紧搬出他的安全法语先掏出他的情人,美国人民,伸出他的妻子,中国第一回了他的母亲。反映了一个事实的东西有关:不同的国家有其自己的文化是不同的,从其他民族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的规模和情感的履行。
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和相应的创建到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在看得见,摸得着,也被称为硬文化,精神和文化的软文,软文是文化的深层结构。硬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在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的,辩证的分析,在软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 - 这是作为文化软在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差异。
基础教育的不同认知风格的东方和西方国家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不同的方式和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思想和西方
理解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显着的差异。西方民族在由中国东方民族的思维,直观的集成的基本特征,在西方的理解,深刻地影响了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方式的主要特点为代表的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
西方理性主义,投机性的,中国再体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来源,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坐标系原点,主客体关系,事情如何变化。虽然他们观察和练习简单的仪器是缺乏逻辑的连贯性,合理的方式是不系统的,但这种直接观察的人总是充满着西方思想的理性思维,抽象的投机特征的颜色为东方民族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各方面的直觉和经验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他们的眼睛内溪伟,各种经验现象酿酒经验,突然通过提出的概念。不同的理解这些概念和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推理,是难以言传,只懂得感的中医医疗知识和气功的理解,如果只向内件书法作品,欣赏中国画,理解,的魅力,领略了跌宕起伏的
西方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整体综合
行列优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结构的整体全面的反射结构分析的详细信息。 :突出的氏族整体的西方国家,第一个名字,然后父亲的名字,然后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姓种姓,资历,其次是名称,是族姓突出的另一个例子:在时间,地点的书面陈述顺序,中国用于打开秩序的年,月,日,从最大到最小的省,市,县门牌号码从整体到个人降水量西方人和中国人民的顺序突出,地址,相反,突出的个人关系的整体合成。可见,在中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意识结构。从整体综合的概念出发显眼的地方,这个整体概念在远征的事情,通常会忽略的细节和成分分析,通常由模糊大局的对象。
2,西方不同的重点和持久的关系,与自然
的都危民教授说:“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发达,政治伦理的西方文化更多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点是在古希腊,由此衍生的核心问题上,理性和技术理念,无论是中国儒家思想儒家孔子,道教,佛教的人生哲学。儒家寻求道教的生活和佛教寻求启蒙的睡眠。认为是正宗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看到,学习如何成为人类,而澄清的伦理关系,君臣,父子集人,修身养性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纯科学研究和所有的兴趣自然的科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屑的选择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堂”,拟人化的自然,追求它自己的持久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消融,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共呼吸进入中国文化深深扎根在地球上,中国文化从一开始,重农,“四民之中的残疾即农业”,“食品“,为什么在这里。道教生命怀旧和寻求安慰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杰作。
所在的西方古代科学上的探索性质,因此在西方早已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的一些名垂千古的业科学家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化的天堂是对立面的斗争,在中国的文化和自然的态度,应该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反对,作为敌对势力的本质。荷马史诗纯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运动的风暴中,自然和增长数字。西方人也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是道德,但有竞争力的,因此法律规定的“生存期优胜劣汰“。&濒迟;/不同
西方的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不同表现生活的追求吗?在各级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追求。
&濒迟;/首先,生命的价值在西方的倾向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提供支持的封建制制度,逐渐转变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在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这辈子为2000年?中国的文化,信仰和生命的价值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在社会中,他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的思想力量在世界上的制社会参与的一切,让人类最伟大的方式来实现政治上的野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的规则,这些统一的影响,生命的价值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人的生活的平庸,大多数人并不想吸引买家自然科学的科学被困在萌芽状态。智慧集中的政治谋,以创造世界的独特的和不可预知的物质和固体超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模式,导致中国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一个官员失败,发现时的圣人;服务的国家之一必须不撤退如果做隐士,或诗歌,喝心满意足的风暴,所以修道以来,世界感到厌倦,不妨佛西方文化的兴起,道教,佛教,贪婪,生命的价值是多样化的,政治也是实现生命的价值,做生意也被认为是很有价值的。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不是律师,医生
二,西家的个人标准和中国标准
西方现代主义在神学背景,原罪的概念深深植根于西方,西方人的道德点的负责人,为自己的个人奋斗赎罪的神,这样出来的一个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上帝否定时,当西方社会原子的概念:个人是原子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存在,任何人的个人利,应当侵略,相信在个人的标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标准的思想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之间界限清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晚餐每一笔付款,也有很大的尊重孩子到孩子的房间第一个问题要问:“可我来的”重视孩子从他们的父母独立生活的斗争感到自豪和高兴,以谈论有关个人利益和看到的。,一个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在眼里的中国人是宇宙的生命,是一个生活的港湾最高凝结力的房子是“流浪”,强调“父母在不久的巡回赛。”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丈夫和妻子之间,它的点的安全,履行自己的义务,“纶”!孟子曰:“圣人是”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核心”绝对服从“的年轻的服装妻子为丈夫回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孝“,”百善孝为先,“孝”的国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孝顺,家庭和孝顺孝顺原来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结束的精髓,成为一个过度的家庭观念,以个人自由的发展,而忽视了“保护自然和人类的欲望,”个人组负责的生活目的。
第三,西方讲功利化,老龄化,中国强调的伦理,道德<BR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沉重的功利性和有效善于计算的经济账。例如:在一个大公司,每人节省了几秒钟,加起来是节省时间的几个人可以少雇用了几名工作人员,以减少支出的数额另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办公室,输出,或一个圆珠笔尖笔,写他们向内更多的成本,如何把国家的最有效的。
由于中国文化长期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然的科学的发展重点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争偏差的结果值,提倡人们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满足一定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义规范,重义轻利“的高风亮节和品德高尚的。此外,在“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草的,只算政治帐。不是经济账,外国只考虑政治影响,无论经济效率。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形容一个人温柔的词语
表示温柔的词语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作谓语、定语;指人态度温和。
【柔枝嫩叶】:róu zhī nèn yè,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温柔乡】:wēn róu xiāng,比喻女色迷人之所。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温柔体贴】:wēn róu tǐ tiē,温顺关怀体贴。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山温水软】:shān wēn shuǐ ruǎn,温:温柔;软:柔软。山温柔,水柔软。形容景色幽雅。
【柔情似水】:róu qíng sì shuǐ,柔:温柔。温柔的情感象水一样。形容男女之间情思缠绵不断。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女性。
【能刚能柔】:néng gāng néng róu,刚:刚强;柔:温和。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
【能柔能刚】:néng róu néng gāng,柔:温和;刚:刚强。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
【阴柔害物】:yīn róu hài wù,阴:暗地里;柔:温柔;害物:残害万物。外表上一团和气,内心里阴险狠毒。
【柔中有刚】:róu zhōng yǒu gāng,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性格。
【柔枝嫩条】:róu zhī nèn tiáo,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软玉温香】:ruǎn yù wēn xiāng,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作宾语、定语;形容女子的肌肤细腻芳香。
【软香温玉】:ruǎn xiāng wēn yù,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作宾语、定语;形容女子的肌肤细腻芳香。
【温情蜜意】:wēn qíng mì yì,指情意温柔亲密。同“温情密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柔情密意】:róu qíng mì yì,指温柔亲密的情意。作主语、宾语;用于男女关系。
【柔情蜜意】:róu qíng mì yì,温柔甜蜜的情意。作主语、宾语;用于男女关系。
【温情密意】:wēn qíng mì yì,指情意温柔亲密。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似水柔情】:sì shuǐ róu qíng,柔:温柔。温柔的情感象水一样。形容男女之间情思缠绵不断。
【温香软玉】:wēn xiāng ruǎn yù,温:温和;软:柔和;香、玉:女子的代称。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
【玉软香温】:yù ruǎn xiāng wēn,软:柔和;香、玉:女子的代称;温:温和。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
【柔媚娇俏】:róu mèi jiāo qiào,温柔和顺,妩媚俏丽。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柔情侠骨】:róu qíng xiá gǔ,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
【温情脉脉】:wēn qíng mò mò,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饱含温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作定语、状语;带讽刺意味。
【软玉娇香】:ruǎn yù jiāo xiāng,软:柔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形容年轻女子身体洁白柔软,散发着温馨的青春气息。作宾语、定语;形容女子的肌肤细腻芳香。
【柔风甘雨】:róu fēng gān yǔ,柔:温和。和煦的春风和及时的春雨。泛指和风细雨。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天气。
【温润而泽】:wēn rùn ér zé,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言笑晏晏】:yán xiào yàn yàn,说说笑笑,和柔温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敦诗说礼】:dūn shī shuō lǐ,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作谓语、定语;指注重精神等。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7. 《论语》中所谓的“温柔敦厚”是怎么解释的?
1.兴于诗
孔子之时,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的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着自己的威和经典地位。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摆虫惫闭。也可以说,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非现成化的随机运用。
“赋诗言志”、“诗以合意”摆虫惫颈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摆虫惫颈颈闭,表明了当时“六经注我”的用诗风气。这种风气使得用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诗的本意有相当大的出入。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摆虫惫颈颈颈闭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于是,这种学既表现在“对《诗经》数百篇的诗句极为熟悉,不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对方所赋诗句的出处和含义”,又表现为“对‘断章取义’的称引艺术有高度的把握,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摆虫颈虫闭
《论语》中共有两处孔子结合具体篇章与弟子讨论《诗经》的记载,我们且来看看这两场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学诗、言诗必须要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说在学诗上要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而针对学诗上的学而不化、化而不通等现象,孔子就批评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对;虽多,亦奚以为。”[xx] 除此之外,孔子所强调的言诗要“告诸往而知来者”,更表明了他对诗的诠释有着明显的德化指向,这在上面的两场对话中都可以得到说明[xxi],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对子贡、子夏这些学子大为赏识。这也可以说是孔子的断章取义、“六经注我”吧。而也只有在孔子的这种解释原则下,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切入对“兴”的理解和领会。
对于“兴于诗”之“兴”,朱子的解释是“兴,起也”摆虫虫颈颈闭。上面第二个例子中孔子所说“起予者商也”之“起”也可以说就是兴的意思,虽然此处朱子的解释只是“起,犹发也”。但是在解释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兴”时,孔安国只是注解为“引类譬喻”,而朱熹则解释为“感发志意”。因此,兴就是起、发或者是启发之意。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孔子所说的学诗不仅仅要我们能告往知来,更要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而诗之兴也能在如上的两个方面启发(起发)我们,它不仅止于让我们学会譬喻、产生联想,更重要的乃是诗“可以通过具体的譬喻和生动的联想,来感发和振奋我们的心志情意,使我们从感性的‘美’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识。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摆虫虫颈颈颈闭。而孔安国的解释显然忽略了孔子的这个最终的德化或伦理指向。
诗的德化指向在孔子之时已是共识,比如“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xxiv]。孔子更是看重诗教,《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其中的《诗》就是指孔子在《论语》中一再提起的“诗三百篇”。孔子明确地将诗教与成就君子结合起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xxv] 诗教在于使人侵润于诗中,并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而诗之所以能有德化之功,乃是因为在孔子看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xxvi]。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也正因为诗(思)无邪,才能起人、兴人。当然,这里面有个孔子删诗、整诗的前提[xxvii],不过孔子对诗的整删本身就是一个对《诗》的伦理化的解释过程。
2.立于礼
在《论语》中,与“立于礼”相同的表述还有“不学礼,无以立”摆虫虫惫颈颈颈闭、“不知礼,无以立也”摆虫虫颈虫闭。这些足以表明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礼之立人,要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理解才是恰当的。
直观孔子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耳边回荡着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的疑问随之而来:孔子的言传身教不正是想把人塑造成一个揖让进退的礼器吗?《论语·乡党篇》中所描绘的那个孔子难道不是一个机械的、呆板的形象吗?即使我们承认这一篇的描绘是生动的,但那难道不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吗?“以礼杀人”、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礼”总是这样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我们误解着,即使我们生来就在礼乐世界之中生存着,我们也可以最轻而易举地从所谓的“礼仪之邦”之传统中读出“吃人”二字。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工作并非是“礼”赞,而是想努力地朝向现象本身、亦即孔子所倡导的是怎样的礼。从其弟子“子绝四”的记述以及《论语》文本记载的很多事例来看,孔子并不是固执之人。比如在对待礼的问题上,孔子并不固守原来的礼而注意到了礼的损益原则摆虫虫虫闭。孔子之时,礼经历着损益,礼的危机使得“在春秋后期,‘礼’与‘仪’的分辨越来越重要”摆虫虫虫颈闭。礼与仪也就是《礼记》中提到的“礼之本”(礼义)和“礼之文”(礼仪)。与礼仪相比,孔子更为看重礼的精神摆虫虫虫颈颈闭: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篇》)
从孔子“吾从众”与“吾从下”的对比可以看出,礼首先并不意味着麻冕或玉帛,所以孔子认为礼仪上的某些损益是可行的,但是这种损益应该有理有节,如果我们忽视礼的精神,或不能领会到本真的仁爱,那么我们所在乎的也将只是礼在形式上的变化,而礼则会由此堕入形式化。据此,孔子明确指出了若是“人而不仁”,礼乐也就无从谈起,就像我们在前面讲的,如果为孝不敬,那么这种仅仅意味着能养形式上的礼就是不合礼的。在这里,似乎有点仁为礼乐奠基的意思,不过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这场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
尽管孔子在此的“克己复礼为仁”只是重复“古志”摆虫虫虫颈颈颈闭,但是从其下面的解释来看,孔子是相当认可这句话的。问题是如果说仁为礼乐奠基,那么何来“克己复礼为仁”?因为后者似乎又表明了礼乐为仁奠基的意思。
其实,孔子在此使用的乃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我们在前面的工作已经凸现出仁奠基于本真的生存现象,是对人与人之间本真生存关—系的本真领悟。礼不是别的,礼就是在这种本真领会基础上的一种伦理建构,并进一步体现为礼仪与礼义的结合,只是礼仪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变化性。因此,本真的礼就“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关系的具体的人性化形式”[xxxiv],而也只能在这种动态关系中,仁爱这种情感才能生发出来。《礼记》有言:“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xxxv] 又说“礼者,理也。”[xxxvi] 讲的就是这个“理”。所以,“克己复礼为仁”并不意味着礼乐为仁奠基,而是说只有返回到非礼勿为的本真生存现象中,我们才能很好地领会仁,并由此踏上行仁的道路。否者,一味沉沦于无礼的行为之中就难以上路,因此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xxxvii]
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礼视为一个框架,而是充分地认识到本真生存之礼的“人情”味,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礼乐恰恰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依‘礼’而行就是完全向他人开放;因为礼仪是公共的、共享的和透明的;不依‘礼’而行则是隐蔽的、暧昧的和邪恶的,或纯粹是横的压迫”摆虫虫虫惫颈颈颈闭。
礼毕竟有着一套礼仪规范,在这种规范下的活动难道不是一种束缚吗?芬格莱特曾举过一个相当恰当地比喻:
一个确实尽力学习礼的人,最终都能够富于想象力地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娴熟地将各种形式融合或重新融合起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是以一种精审而非盲从的方式,显得自然而优雅——富有创造性地。因此,娴熟于礼的个体都类似于音乐表演的大师,尽管总体上遵从预先定好的乐谱曲调,但是,他却以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家的、积极主动的方式来诠释着这首乐曲。(《孔子:即凡而圣》,第108页)
比如我们演奏《春江花月夜》,当然是要依照它的乐谱来演奏,可是一个好的演奏家却能将之诠释的淋漓尽致,而听众也会沉醉其中,余音绕梁,以致“叁月不知肉味”。乐谱只是对生手才构成限制,而对于高手来说,乐谱不仅不构成他的限制,反而恰恰是成就他的机缘和舞台。
学习礼仪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初或许只是蹩脚的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甚至只是一种“限制”,而一旦我们领会到那本真的仁爱并娴熟于礼乐的世界之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立”起来,而我们的生活也才由此充分展现出它的丰富性来,“当种种礼仪行为被视为构成一天日常事物的诸多圆满的事件时,这些礼仪行为就是多种多样和多姿多彩的”摆虫虫虫颈虫闭。
3.成于乐
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xl] 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xli];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
在《论语》中,《韶》与“郑声”是孔子树立的两个“典型”,而对二者所持态度之强烈反差凸现着孔子乐的取向。“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人若不仁,乐则不乐。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由此,孔子对于尽善尽美的《韶》很是看重[xlii],并能沉醉其中以致“三月不知肉味”[xliii]。孔子还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而其“乐正”就是正淫乐以归于“雅乐”,正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xliv] 为什么孔子不止一次地指斥“郑声”?[xlv] 就是因为“郑声淫”而“乱雅乐”,[xlvi] 所以孔子才深以为“恶”,并主张“放郑声”。
在学乐方面,孔子可谓言传身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从“习其曲”、“习其数”,到“得其志”、“得其为人”,孔子生动地诠释着一个好学的学子形象。这个例子还表明,只有“得其为人”,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成”。这是“成于乐”的第一层意思。而且这里的“成于乐”之乐(音“岳”)还不是一种完结,毋宁说此时的“成”恰恰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开始,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乐(音“洛”)起来,或者说是以之为乐。
所以,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乐(音“岳”)与乐(音“洛”)在古代乃是相通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前为乐(音“岳”),后为乐(音“洛”),皆是人情之展现。不过,孔子强调“乐”(音“洛”)要懂得节制,所谓“乐也者,节也”摆虫濒惫颈颈闭。否则,“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摆虫濒惫颈颈颈闭。骄乐(音“洛”)指“侈肆而不知节”,宴乐(音“洛”)指“淫溺而狎小人”,摆虫濒颈虫闭皆不符合孔子“乐而不淫”、“乐节礼乐”的原则。
能否“节乐”(音“洛”)关键还是一个能仁与否的问题,比如孔子就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像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样摆濒闭,也惟有仁者能好乐(音“岳”)、能好乐(音“洛”)。这就表明乐乃是奠基于仁之上的,“孔颜乐处”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成于乐,既意味着成于乐(音“岳”),又意味着成于乐(“洛”)。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8. 温柔敦厚的意思
什么意思是温柔敦厚的。性格温和,宽以待他人,成熟稳重,不易发火,对人有一种亲近感。待人厚道,心地善良,宽以待人,为人和善。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9. 温柔敦厚什么意思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0. 温柔敦厚而寓涵固执是什么意思?
就是,温柔,老实,又有内涵。还有点固执的意思。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