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大”字的成语「小中见大」
成语“小中见大”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iǎo zhōng jiàn dà成语简拼:XZJD
成语注音:ㄒ一ㄠˇ ㄓㄨㄥ ㄐ一ㄢˋ ㄉㄚ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见微知着
成语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二卷:“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指从小事中可以窥见到更大的问题或更深的道理
成语用法:小中见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成语造句:王朝闻《论凤姐》第九章:“这种近乎自嘲的话,不就可以小中见大,有助于认识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吗?”
英文翻译:From small matters we can see something great.
成语“小中见大”的扩展资料
1. 知白守黑,小中见大出自哪里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出处《老子》。小中见大解释:指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或道理。出处: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
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是什么词语?
见微知着,管中窥豹,闻一知十
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小中见大是什么意思?
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或道理。
出处: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译文:古代的人,用推理去了解相似的事物,大表示着山河大地,细可以到丝毫的微尘,这样在所有地方上用心,看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于是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从大处见到细小的问题。”
扩展资料
小中见大近义词
一、一叶知秋?[ yī yè zhī qiū ]?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自】:西汉 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译文】:见一片叶子掉落在地上,从而知道每年的傍晚时刻来临了。
二、见微知着?[ jiàn wēi zhī zhù ]?
【解释】:微:隐约;着: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自】:秦国 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译文】:圣人见到微小的开始就知道了启始,看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末。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4. 小中见大的《小中见大》(邹洪宁主编)
收藏的乐趣,不一定是一位收藏者在一生中集藏了很多很多藏品,应是收藏者在鉴藏过程中知识的累积,也不是所藏书幅作品尺幅面积的大小,应是见识的不断增长,是心灵境界的提升。
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有着一种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以小见大,咫尺千里。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叶落,可以知劲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的消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重视小的趣味,发现小的智慧,在六朝即露端倪。中唐以后,小的趣尚愈加显明。绘画中以小见大风气日渐流行。文人意识的崛起,山林境界为人们所推崇,隐逸文化的流布,士人们返归於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更有甚者,不必山川广远,於咫尺的画幅中可以卧游大千,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风光,在一片叶中包含着世界的奥密。小中有心灵的大开合,有自在腾挪的空间,有优柔含玩的意味。以小见大,反映了中国美学的内在超越思想,是内在心灵境界的升华;无限就在有限之中。『见山』,不是眼睛看见山,而是心灵发现一个宇宙,一个与心灵相互优游的宇宙。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深邃的哲思,此般绣肠锦心,在艺术中又浸润最深。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超越之具,就是引人『见山』的。超越了狭隘的思维,实现了心灵的超越,在小中见大,在近处追广远,在狭窄处见幽深。
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那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荡荡的江面上一叶孤舟静横,小舟上一人把竿,凝视於水面。小舟的尾部旁边是几丝柔痕,将小舟随波闲荡的意味传达出来。这幅画是简约的,简到不能再简了,只有一叶小舟,几丝柔痕,但表达的生命感受却是丰富的。这幅画只是一个引子,它的后面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夜深人静,冷月悬空,寂寞的秋江上悄无声息,气氛凄冷,一切的喧嚣都远去了,一切的争斗都荡尽了,一切人世的苦恼都在冷夜的屏障抵制下退去了。一丸冷月,虽然孤独,却是渔父相依为命的精灵。冷月洒下的清辉对这孤独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安慰;迷朦景,而是诗人当下领悟的生命空间,是一个与诗人生命密切相关的世界,於是这个小小的世界被赐予了特别的意义,它成了一个圆满的生命宇宙。
杜甫『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观点,成为中国画的纲领之一,画山水被视为『扫千里於咫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以小中见大为题 话题作文 500字
我认为 什么是话题作文 1、什么是话题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 2、什么是话题作文 围绕着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 3、举例 A、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 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在上述例题中,’树’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只要考生所写作文与’树’有关,都算切题。 再看以下例子: B、有一则寓言,在文学家、科学家、公司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出用一句话描述、赞美世界。 文学家赞叹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 公司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了商机。 哲学家没说话,沉思后在纸上画了个’?’的’!’。 请以上面的寓言或其中某个人的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C、以’申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以上二例也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特点 1、 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2、 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 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 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 (4) 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三、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区别: ①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 ②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小中见大是什么意思
小中见大 (xiǎo zhōng jiàn dà) 解释:指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或道理。出处: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示例:又在大中见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7. 中国画中“步步移”、“面面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
具体内容我也不清楚散点透视透视,是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困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飓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8. 小中见大的作文素材
小中若见大,文似相思久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一夜大雨后的清晨,雨霁天晴,观赏到了爽朗的景象,写下了《推窗》一诗:“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袁枚就是凭“习以为常”的雨后初晴情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地将自己渴念领略山村美景的心愿,用拟人、比喻手法将常见景象描述得引人入胜的。笔者觉得,“小中见大”这个手法运用得好,也会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出奇制胜。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景一理,通常都会成为作文命题者笔下的材料,他们加工后,就使平凡的题材具有深广的意蕴而“摇身”变为我们的写作话题。
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大题小做”,抓住一点,写深写透,避免泛泛而谈。“弱水叁千,我只取一瓢饮”,并且让其中的每一滴水都能在蒸发之前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场景虽小,却能托起大话题
我们若是善于选择小场景,同样也能恰当地将话题作文的“大题小做”演绎到极致。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场景,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奇形怪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奇形怪状的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这就是话剧《茶馆》能够大获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写话题作文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以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它可使你的作品极具巧妙性,从而以精巧打动阅卷者。江苏南京考生蒋昕捷把“赤兔”巧妙地契合于“叁国”这一场景中,刻画了关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诚信的主题,一举获得2001年高考作文的满分。
角度虽小,也能反映大话题
小角度切入,大手笔展示,是许多作文高手追求的目标。“角度”小,才能产生“断其一指”的效果。2007年高考广东卷是话题“传递”,有考生想到的角度极为细小,干脆以成语“薪尽火传”为标题,从而将民族事业、革命精神、人类生命叁个层次十分精巧地涵盖于“传递”话题中,使《薪尽火传》获得高分。我们知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擅长角度小、分析深,你的作文定能取胜。
时空虽小,亦可展现大话题
考场作文切忌时间跨度太大,空间转换太快。话题作文要做到“大题小做”,必须时间跨度小,空间转换少。曹禺的话剧《雷雨》将前后三十年间的恩恩怨怨集中在一天一夜这样短的时间内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9. 两句小中见大的格言
两句小中见大的格言
对于法则的
乌鸦是孵不出云雀来的。
〔英〕莎士比亚:《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河床越深,水面越安静。
〔英〕莎士比亚:《亨利六世》
月光在火镜下也不会发烧的。
〔匈〕约卡伊·莫尔:《金人》
你的脸歪着,却斥责镜子,这有什么用呢!
〔俄〕果戈理:《钦差大臣》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中〕《周易·系辞下》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中〕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中〕荀况:《荀子·君道》
本朽则末枯,源浅则流促。
〔中〕葛洪:《抱朴子·博喻》
流东,源不得西。影正,形不得倾。
〔中〕丁仪:《刑礼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中〕范缜:《神灭论》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中〕王勃:《上刘右相书》
删夷枝叶的人,决议得不到花果。
〔中〕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篇》
真正的威力在于闪电,而不在于雷声。
〔中〕管用和:《露珠集》
老母鸡一个蛋也孵,聚沙成塔,有点小廉价,就不算失败。
〔西班牙〕塞万提斯:《》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9472.html